給正在掙扎向前的你:任何負面的回饋,都比沒有回饋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對於自己的作品,不論是一道菜、一份報告、或是一個句子,只要覺得不夠完美,就不想要端出來讓別人看到或聽到。

背後的顧慮是… … 萬一別人不喜歡呢?萬一他們還開口批評呢?

其實,很多時候就算是得到別人的負面回饋,也比沒有回饋好。怎麼說呢?

我從很多年前就開始在教書,那時工作的焦點只需要專注累積專業、磨練運課的技巧就好,但是多年後,科技讓整個地球無國界之分,競爭者不需要來到你的國家,就能夠跟你分一杯羹,為了生存,一個老師只會教書已經不夠了。

於是,老師開始要會透過各種管道行銷自己,像是直播、拍影片、錄廣播、寫文章、出書、架官網、下廣告、辦活動等等,但問題是,沒有人教我們要怎麼做,就像很多事都是等出了社會才開始學習一樣。坦白講,挫折感幾乎是照三餐在吞。

社群時代,難免會被放大鏡檢視

就拿寫文章來說好了。很多年前,在前公司的官網第一篇文章誕生了。整篇文章約有8000多字,還記得寫完的當下我心情超澎湃,深感自己真棒,竟然能寫這麼多。結果,上架後在文章下方的留言看到「字太多,看得很累。」寫了幾千字的內容,回饋只有短短一行。那種挫折感,讓我只想拜託公司把文章下架算了。

後來為了宣傳課程,我又鼓起勇氣再寫第二篇。這次我試著寫短一點,抱著大家應該會給新人一次機會的心情,再去看留言。結果又是負評,有人留言說我用字不妥。後來我又試寫了幾篇,還是負評多過鼓勵,甚至還有人留言說我上課濃妝艷抹(真不知道這跟我寫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在那段日子,所有的回饋幾乎都是批評。這只說明一件事:不管負評是否屬實,總之,我寫的還不夠好。

在這種情況下,我自問應該繼續寫嗎?如果你知道怎麼寫,都還是離那些暢銷作者很遠,好比地球和月球那樣遠,同時每次發表都還會有很多人拿(無形的)石頭丟你,這時候,不要寫是不是比較舒服一點?

更不用提除了寫文章,我所有的作品都被放大鏡檢視著,連直播、拍影片、辦活動等等都有,有時候是犯了一些錯誤、有時候可能是不夠好、有時候甚至是沒來由。當我下一分鐘在教書的舞台上發光發亮的時候,有可能上一分鐘才剛從作品被批評的陰影中走出來。

佛洛伊德說過一個故事:
一個只有三歲的小男孩,在一間漆黑的房子裡大喊:
「阿姨,請和我說說話。這裡太黑了,我好害怕。」
阿姨回他:
「那又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結果小男孩說:
「沒關係,如果有人回話,這裡就不黑了。」

有人回應,就有光,沒人回應,就是黑暗

有前輩告訴我:「有回饋,就有機會。即使是負評,也表示文章有人在看,而因為有人在看,就給了我更多動力想要變得更好。若沒有任何留言,我又如何知道自己究竟該怎麼調整呢?」撇開那些看似人身攻擊的內容,其他針對內容的提醒,都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前進的方向。

每一次別人的回饋,都在提高變得更好的機率。如果內容是正面的,那這回饋就像啦啦隊;相反地,若是負面的批評,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那就當作他們是恨鐵不成鋼的教練。看著你在場上表現,他們在旁邊大聲咆哮,就只希望你更好更強。

再舉個例子,我在教授「商務英語口說」的課程時,常聽到上班族面對自己說英文有各種顧慮:擔心不夠像外國人的腔調、用字遣詞不夠道地、文法不對… … 種種心魔都讓人不敢嘗試,而寧願選擇閉嘴算了。有趣的是,我又會聽到他們羨慕那些敢開口硬是把字湊成句子的同事,面帶笑容,從容對主管報告和接待來賓,最後還抱走了外派的機會。

即使身為老師,我也無法跟在同學身邊,觀察他們在工作上和人溝通問題究竟出在哪。但我知道的是,若你選擇不開口,得不到別人最真實的回應,那麼你就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又該往哪裡去前進。

想要改變,也得知道自己要「改什麼」。

回頭講寫文章這件事,我並不曉得何時才能夠端出一篇完美的作品,但《Writing that works》的作者是這樣說的:

A real writer is someone who put words on the page, one after another after another.


(「作家」指的是在紙上將一個字寫完,接著寫下一個字的人)

無論是在官網或臉書,無論得到是掌聲或噓聲,我始終沒有停止寫作。記得有人說過,唯有踏上旅程,才會有抵達目的地的一天,但在過程中始終看不見盡頭的我,都會阿Q的告訴自己:或許我這趟旅程,是比別人長了點。

從三年前的第一篇落落長的文章,再到現在,寫著寫著,劇情開始出現轉折。我終於寫出幾篇文章獲得上千個讀友按讚,也創造出被轉分享超過幾百次的記錄。甚至在某天早上還收到某間出版社的來信:

「Dear Joy, 我是xx出版編輯某某某,在facebook經常閱讀您所分享的文章和英文知識,深感受用且受益良多。… (略)… 近期有出版以職場工作術(中英文簡報技巧)為題的相關書籍規劃,想徵詢您的意願,是否有機會與您進一步聊聊?」

我看著最後一行字,久久無法回神。這真的是傳給我的嗎?!回到第一行再看一眼「Dear喬伊」,沒錯!真的是我!坦白講,心情很亂,有種感動,但也有種激動… … 如果我沒把那些負面的回饋當作教練,因而受挫就放棄了呢?我是不是就永遠收不到這封信?

對出版社的這位編輯而言,他寄的不止是一封信,而是一種肯定,告訴我原來我的作品具有出版的水準。當然,出書的事八字都還沒一撇,而我的文章也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只是讀到這,你還記得這篇文章一開始說的嗎:

「就算是得到別人的負面回饋,也比沒有回饋好。」

如果不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再加上讀友一次又一次不分正負的回饋,我又哪來的機會能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後來的改變?

如果你對自己的作品或表現感到憂慮,擔心別人的回饋不如己意。我希望你能知道,你並不孤單,因為我就是這樣開始的,我也常常被洗臉,只是選擇換角度,看待那些負面留言,讓那些內容成為最天(免)然(費)的保養品,(希望)讓自己越塗越漂亮。

重點是,不要停止嘗試,做就對了。就像我那些上班族的同學們,因為擔心說出來的英文不夠好,不夠完美,覺得跟不上那些厲害的同事,對自己沒自信而寧願選擇閉嘴,我都會跟他們說:

A real speaker is people who utter words one after another after another too.


(會說英文的人,都是從一個字開始說,接著再說下一個字。)

別忘了,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

Photo by Coasteering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