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英語如何說得像母語者?我都這樣多工來練功!

今天這篇來聊聊我如何用多工思維(multitasking)來練功:表達得像母語人士。

多益金色證照的分數範圍是860-990。考到這樣的成績,表示在英語能力的表現「接近受過高等教育之母語人士」,並且在「各種場合均能使用適當策略作最有效的溝通。專業翻譯人員、國際新聞特派人員、外交官員、協商談判主談人員等。 」

記得在考了N次證照和貢獻不少新台幣後,終於拿到了900分以上的金色證照。當我興沖沖跟朋友說這好消息,結果朋友問我:「900分很厲害嘛。那你現在說英文就跟外國人一樣囉?」這句話給我的感受,就像我跟別人說「你知道嗎,我要結婚了」,結果聽到別人回「很好呀,不過你知道台灣離婚率很高嗎?」

成績高,就等於說得像外國人?……好吧,我不確定。

現實中,的確很多人考了高分,卻仍然不知道如何展現這種官方定義的「母語人士」表現。我自己就曾在對外國人做簡報時,緊張到只能用有限的單字把話說清楚,你說有百分百像外國人的用字遣詞嗎?我可不敢說。即使是到現在,我也只能說自己的能力稍微靠近母語人士一些,很像,但就是「像」而已,而不是「等於」。

為何證照分數都那麼高,但是和實際表現還是有落差呢?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

你考的,不等於你用的。

舉個例子來說,聽力測驗有一大題在測試考生是否聽得出哪個描述符合照片中的人事物。你的確聽到了,也選對了答案,還因此得了高分。回到工作崗位後,難道你會對著眼前的主管說:「The man is complaining.(照片中的人正在抱怨)」或是對著桌上的咖啡杯說:「A coffee mug is on the table.」嗎?

根據認知科學家的說法,我們的大腦在接觸到資訊後,會先判斷事情本身對人的意義有多大,再決定是否要透過編碼的過程,將資訊放到長期記憶區。因此,如果如果你背的和聽的內容,在工作上用不到,自然意義就不大,那麼這種因應考試而生的短期學習記憶,自然就在離開考場後漸漸模糊。當你記不得,又怎麼可能用得到呢,用不到,又怎麼可能記得住?

至於證照考試對我們的好處,則是能幫助驗證我們的學習成效,透過成績的反應調整應試做法。但在拿到證照後,每個人都還是要回歸現實的應用,搞清楚自己的溝通情境,並找出對應的策略才是。

那麼回頭來說,在不能更改DNA的宿命下、又沒有老師在身邊、又不能出國等種種限制下,要怎樣才能突破學習天花板,讓自己表達像母語人士,同時還要讓所學轉為長期記憶呢?接下來一一拆解我的招式:

1 心像設定:人

之所以要先想清楚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大腦在學習時,可以有心像(image),也就是對於輸入的資訊是有畫面的,提升理解進而將資訊存放到長期記憶。

根據網路一個非官方收集的數據,全世界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大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人,也就表示有三億多種表達風格。那麼,你想表達的跟誰一樣呢?在你的腦海畫面中,那個人是誰?就像學唱歌,在台灣有一堆歌星,你是想走阿妹、江蕙、蔡依林、還是姊姊的路線?

對我而言,心像的設定不一定每次都一樣,而是會隨著溝通情境和對象需求而調整。例如,當我在進行一對一教練服務時,常需要和很多客戶一起模擬簡報或面試,有時還會討論到個人的職涯發展。

為了讓自己說起話來像個專業人士,而不會因為用字太過口語,而像個鄰家姐姐般,這時我的心像設定要找的人必須是受過高等教育之母語人士、說話言之有物、還能深刻啟發人思考。這個不二人選就是:破壞式創新大師 —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2013年教授來台灣演講。我有幸和教授合影

身為管理大師,克里斯汀生教授擅長用故事和比喻把許多生硬的理論,靈活解釋在各式商業情境的應用上。他曾說,從根本來看,人生有許多問題都是一樣的,只是情境不同。一個好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套思考架構,來分類、解釋和預測未來。

一如在教授的知名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提到:好的理論不會只能運用在一些公司或人身上,而是一樣也適用在人生很多的選擇: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與家人親友維持好的關係、避開誘惑而不犯法等。

如果希望學習內容能存入大腦的長期記憶庫,那麼所選擇的內容最好具有意義。在跟「人」相關的心像設定上,我把這個「意義」解釋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才能說出像他一樣的風格。

2 心像設定:文字

1 先閱讀中文片段,一旦看到精華句子,就用螢光筆標註。
2 接著去找英文原著找對應的句子,也用螢光筆標註。
3 再次回到中文片段,直接在句子旁邊以橫向方式補上英文對應句子。
4 若對某句話特別有感觸,就在筆記本上寫下簡潔版的心得
5 以上步驟隨著每頁、章節循環執行

那麼何謂「精華句子」?這就因人而異了。對我而言,是那些能直擊核心訊息的表達。例如:

.一個策略能否成功,資源分配就是真正的考驗。
In the strategy process, resource allocation is 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

.一間公司如果優先考慮短期利益,不顧長期目標,也可能出現問題。
A company can also be at fault when it prioritizes the short term over the long.

.但有時我們會發現問題的㿂結就在個人身上。
But sometimes individuals themselves are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於是我們很容易在工作上過度投資,對家庭生活的投資則相形見絀。
What this leads us to is over-investing in our careers, and under-investing in our families.

以上這些英文表達都是我光看中文句子無法聯想到的。教授的用字遣詞,幫助我快速提升表達的層次。為了記住這些句子,這時就得加深「對句子的心像」!沒錯!就連「文字」都得在大腦中留下畫面,才能轉存到長期記憶區。所以我才會在中文譯本的精華句旁邊,直接寫上原著的英文翻譯。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從書上得來的句子不是都屬於寫作型的表達嗎?跟口語表達不是不一樣嗎?沒錯。寫作的句子通常最適用在閱讀情境。因此這些句子在轉換成口頭表達時,不能直接複製貼上,而是要用關鍵字去轉換,這在以後的文章我會再進一步示範。

最後要提的是,若對某一頁的某句話特別有感時,例如這段: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生涯中,不管你是否察覺得到,我們總是一方面按照審慎的策略往前走,另一方面則必須應付無可預期的選擇。

這時我會再用一個方法去加強這個文字心像:寫筆記。快速寫下心得的關鍵字,並且用標籤貼紙標註「重點」在中文譯本的頁面(照片中橘色貼紙)。目的是為了在「精進表達」的過程中,順手幫自己累積寫文章的靈感,在後續安排寫作時間就有現成的素材可發揮。就像上述紅字那段話是在告訴我們人生充滿著選擇,究竟是要堅持原本的計劃,還是臨機應變,端看自己決定的人生路徑。

以上的多工思維練功法,是我在搶時間下衍生的做法,同時也是以「量」為前提的訓練方式:透過快速的大量刺激,一邊建立心像,一邊學習母語人士對許多議題的表達,同時也收集更多寫作的靈感來源。

有人告訴我這樣的訓練方式似乎有點硬,呵,我承認。不過,這不就像是多益400和900分的差別嗎?如果目標是能溝通就好,訓練方式自然不同。但若目標是要「像」母語人士,那麼我這招可是非常適用自學的人喔!

對了,還有同學問我「如何增進英文的閱讀能力」的方法,我對閱讀全英文文章的能力鍛鍊,有一套心法,歡迎點閱這篇〈一看到全英文的內容就頭暈?先管理想逃的心態,才能打開閱讀能力!〉來看看喔!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你到下面↓輸入EMAIL,訂閱我的文章,或到我的粉絲團按讚,你將第一時間收到學習商務英文的優質文章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