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對方能談多久,取決你有多用心:商務溝通的小眉角

如果你的外國老闆因為疫情,終於在出境美國和入境台灣前後加起來共28天的隔離後,來到了會議室在你面前,這時你會跟他聊什麼?

一群同學說,可以問他來公司的旅途還好嗎?隔離28天都在做些什麼?有沒有看電影啊?等等像是採購清單,等著一一被打勾的問題。

我接著說:「好,那我們一起試想,如果是你,要跟家人分開28天,出入不自由,飯菜沒得選,所有起居24小時都只能在同個空間活動,你的心情是什麼?」

同學們沉默了一下,個個表示老闆心裡一定不好受。

「這種彷彿劫後重生的心情,肯定需要人給予支持或安慰,所以當你問他『旅途還好嗎?』,老闆可能只能回答『還好』,然後,很高的機率你們就互相句點了。」

「所以,如果是我,一定會劈頭就說『老闆,我好佩服你欸!為了公司的未來,你過了將近一個月的隔離生活,這實在是很不容易,你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啊?』然後就等著他娓娓道來其中的心路歷程,再搭配課堂提到的接話公式,就能有效延展對話,而不會輕易陷入沉默。」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

「好的話題從來都不是天外飛來一筆,而是去想對方經歷了什麼、以及會有什麼感覺。拿這個情境來說,或許老闆有委曲但老闆不說,但當你展示崇拜的模樣,並像個主持人,把蘋果光打在他身上,希望所有觀眾能一起了解老闆的英雄之路,讓老闆感受到話語中是有溫度的,即使要從38℃降到完全冷卻也需要一段時間,不是嗎?」

盧建彰導演說過:「人們心中的溫度計比醫療級、精準度到小數點以下兩位數字的電子溫度計還敏感,有沒有意思,人們一聽就知道,反應更是現實得不得了。」

因此,你有沒有「用心」在聊天,從對方多快結束對話就可驗證。

每當有人跟我說他們不擅長聊天,是因為個性內向、詞彙不夠、怕聽不懂別人口音造成溝通誤會等因素,我反問他們「有沒有可能其實是我們對人根本沒興趣?」所以連克服困難的動力都沒有,更遑論還要學什麼技巧去拉近關係。

想一想,為什麼總是要去想「要說什麼?」,難道你對他完全不了解嗎?你對他的死活不在意嗎?還是你根本不想跟他聊天?只希望把工作的事情交代完之後就趕快回到座位上?

如果聊天淪為只是為說而說、為問而問,所有的句子聽起來就會像冬天的冰雨,打在身上,只會令人心寒得想快點離開現場。無奈的是,因為是在開會前的閒聊,要走也走不了,於是尷尬的沉默就這樣悄然介入,彼此的關係就是隔著一道牆,想要從只會做事的人跨越到成為老闆的親信就更難了。

「關係」在商場和職場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家都聽過「有關係,就沒關係」;一個人會做事,的確走得快,但想要走得遠,就需要和他人建立好的關係,而聊天的能力,就是那把能打開彼此心門的鑰匙。

即使上課可以學到許多現成的聊天話術,在一天內大量模擬演練,就連對象是外國人,也能透過策略用簡單的英文去應對進退,讓人快速成為聊天高手,但唯獨無法速成的,是那顆在意別人的心

Photo by krakenimages on Unspla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