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那種經驗,進公司沒多久,突然發現自己某些能力跟同事重疊了,造成工作成果不是很凸顯,重要性相對低落。甚至讓你開始懷疑,那公司找我進來幹嘛呢?我在公司的地位,以後該不會難以提升或流動吧?
我相信,認真的同學遇到這樣的狀況後,通常會做一件事,就是既然很難提升工作結果,不然我就「努力且大量工作」,來提高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但其實這樣滿危險的,也容易造成自己的焦慮或者過勞。
再加上之前,我在粉絲團發表了這篇《解決職場人的學習焦慮:轉換成執行》文章後,有臉友在底下留言問到:
「如果對目前職位所需能力的重要性排序有疑問,請問喬伊建議怎麼確認比較適合呢?我想到的是直接找主管討論或是參考 job description. 」
我就決定來好好寫一篇文章,講講這問題。
在職場上,「適任」又「能做出成果」的工作,絕對是最該優先處理的,但是什麼才是公司找你進來的理由?或者,當你進來公司之後,經過各種磨合和波折,公司是怎樣看待你現在的職位的呢?Joy老師建議大家,可以這四個方法來找出自己工作的重點:
1. 從通則下手來找答案
一個職缺肯定有必備的專業,這些細節可在求職網站(像是104、LinkedIn、indeed等),或直接 Google「職缺(空一格) 專業」(例如:會計 專業)都會有答案,看看他們的排序大概可略知一二。就拿「會計」來舉例,我們很少會看到技能強調「擅於接待外賓、懂得閱讀空氣」吧?不是說這些技能不重要,只是這份工作怎麼查,答案幾乎都繞在:對公司的資金,有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等,向相關單位(包含主管或老闆)提供會計信息,以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
這樣的做法是透過「海量的收集」,快速對一項工作的主要責任有整體概念,以及強調的技能是什麼。接著,就可以照喬伊先前發布的文章《解決職場人的學習焦慮:轉換成執行》,按表格把專業項的強弱列表,並找出對應可採取的行動去補強。
喬伊做事有個固定的套路:由廣而深!我習慣針對一件事先找出所有相關可能的資訊,通常這時會大量爬文,等到看到了蛛絲馬跡,找出自己不擅長、有疑問、或是值得探索的點後,就開始像挖地道般,開始向下深究。
量有了之後,就開始聚焦在「質」上吧。
2. 先自己結論出想法,再講給主管確認
若能直接對到主管發問當然很好,但實務上主管都很忙,不太有機會讓我們「問到飽」。要是沒思考清楚,就衝進去辦公室把問題丟給主管:「你覺得我的專業技能中,什麼最重要?」我想,可能會得到幾個白眼。
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先做好功課」!
Joy建議,先把你從通則中找到的答案整理一下,帶著想法去把問題講給對方聽,例如:
「老闆,關於目前的工作(或xx專案),我若先從過去的報表下手,把yy項目和zz項目全都交叉比對,提供三個在下一年度可重新調整的做法,你看如何呢?」
若老闆不需你「優先」做這件事,可能在當下就會回你:「沒關係,那個有人做了,不如你先去查ooo事件吧」要不就是回你:「好啊,去做吧!」即使你當下沒有獲得回應(畢竟老闆又不是當事者),那麼仍然可以再端出B方案,或是預先備好的其他答案,假設老闆時間多(應該不太可能),當然就會陪你找出答案;倘若老闆對於你的想法,當下無法直接給予肯定,這就表示,或許這不是答案,可以擇日再來。
如此一來,透過多次實驗下,自然就會找出越靠近老闆心中「專業能力」。在這裡多說一句,老闆的答案通常都很多變,會隨環境、公司策略、經營目標等多項指標,隨時改變原本對事情的想法。因此,你最好有「滾動式求知」的心理準備,每隔一段時間,就去驗證一下比較好。
3. 找親信了解內線消息
這讓我想到以前在業界工作的經驗。記得當時的事業群有兩三百人之多,全都歸屬副總管理。在副總辦公室前面有張桌子,桌上的牌子寫著「秘書」。給你們猜猜,秘書的桌上永遠不缺什麼?答案是貢品!來自世界各國的巧克力、餅乾、飲料、紀念品,當然也有台灣名產:珍珠奶茶和雞排。
看到這,有經驗的人應該就知道喬伊在說什麼了吧?
遇到問題時,自己去找答案,或是去問當事人,這些做法都很好。不過,可沒人說你不能開外掛、抄捷徑啊?平日多和老闆或主管身邊的親信培養關係,到了關鍵時刻,這些人總是能講出一些線索,節省你查百科全書或自己悶著想破頭的力氣。
若你在職場工作超過個八年十年,就會發現厲害的職場工作者,很少只會在小隔間埋頭工作。若把他們工作的時間按比例來看,可能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像千里眼、順風耳一樣在辦公室走來走去,對於人事異動,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也就自然就會察覺,在同樣的工作崗位上,什麼樣的個性、表現、技能等會脫穎而出。你如果轉頭看看部門中哪些人特別受歡迎,答案就出來囉!
4. 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判斷
最後喬伊還是得說,雖然有通則、有老闆可問、有親信可套內幕、有旁人可觀察,但問題是「他們終究不是你」。對於「對目前職位所需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你最好心中還是要有個譜。畢竟他們都不是當事者,對於你的職缺專業能力不一定有全面的了解,很可能只能提供「點」的答案,想到什麼就先告訴你,更別提即使都在同一部門掛同一頭銜,大家的責任義務,還是會有細節上的差異,例如專案性質、市場大小、目標客戶、可發揮資源等條件。
因此,身為這個職缺的執行者,我們得練習盡量用「綜觀」的維度,也就是「面」的思維,把所有相關技能的細節,用方法組織出來。
我就拿「講師」這個職缺來舉例。簡單來看,需具備的專業技能就有以下三項:
■ 主題知識:掌握一項學問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主題相關的宏觀思維,讓學生有完整全面的認知
■ 運課技能:設計能因應「人事時地物錢」等條件的課程內容、講義、練習活動、以及互動方式
■ 邏輯表達:跳脫知識咀咒,不會滿嘴術語造成更多困惑;以漸進式表達,按邏輯呈現專業內容
當然,若你只是問喬伊「講師」需具備的專業技能是什麼?那以上就是我的答案。但若你再多問一句「那對於執行線上同步教學」的講師也一樣嗎?
這時答案肯定就不同啦!可能還需要具備工具平台的操作、線上課程聽眾心理狀態等因素。但是,若沒有經驗的人,其實是很難會再有那「多問一句」,因此才會說,即使問遍了江山,也還是要有自己的觀察和判斷,因為,你才是真正的執行者。
穩定的工作感覺,來自你在公司無可替代的能力
當然,大部分的工作中,沒有人是不可被替代的,但是搞清楚公司需要你什麼樣的能力,不僅可以幫你安排好工作排序,更能減低焦慮。因為,在知道了自己的哪些能力是被公司需要,這會讓你很有底氣,就算未來換了部門,甚至換了公司,只要帶著Joy老師以上教的這四個方法,你都會很有信心的適應新工作。
總而言之,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職責需具備哪些專業技能,以及可能的重要性排序,要兼具「量」和「質」的認知,在工作上才能更游刃有餘,處之泰然喔。
寫到最後,一定得要感謝這位臉友,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未來如果讀友們也有問題想找喬伊交流,歡迎在粉絲團《我是黃喬伊》留言或是貼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