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對學不好英文的自己失望?試著先解開你心中的學習糾結

你是否從國小國中開始,學校的英文課、補習班的英文衝刺班,還有自己挑燈夜戰的空中英語一刻也沒缺席,長大後為了出國進修和職場升遷所上的托福多益課程,甚至是線上自學平台也都砸重金投資自己,這一路以來的英文訓練沒有少過,但現在的你能有底氣得說「我英文很好」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問題的答案,常常不在問題的旁邊」,意思指的是若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深入思考,找出問題真正根源,若根源不剷除,只求於表面上的解法,那只是治標不治本,就像疫情一樣會再襲捲重來。

別急著找答案,鬆綁看不見的「學習糾結」

做了這麼多努力,卻始終無法成為英文很好的人,其中真正的阻力是什麼?很多時候真正阻止學會一件事的關鍵,並非該學問有多艱深或是資質駑鈍,更不是不努力或沒有學習環境,而是你心中有太多看不見的「學習糾結」。

深受台灣傳統接受式教學影響,學習以考試升學為主,透過分數才能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也因此養成認為一個問題就只有一個答案,而這個正確答案也由老師來決定,對老師的教導鞭策養成一種依賴性,當學習動機處在被動位置上,我的發音對不對,老師決定;句子文法是否正確,問老師;不管什麼疑難雜症,通通先看老師眼神、問老師就對了。

習慣仰賴他人給予的資訊作為最終解答,正是「一直學,一直學不會」的原因之一,但解鈴還需繫鈴人,能一直陪伴提點在旁的只有你自己,喬伊現在能做的,就是給你一個找出解決糾結的方法。

相信自己,培養內建表達判斷力

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但並不代表老師是唯一具有判斷力的人。就像這陣子的《商務英語口說實戰班》中,很多同學問我:「語調應該要怎麼說,才會有高低起伏?」「老師,我的發音這樣對嗎,聽起來好像怪怪的?」,聽完同學的問題,不同於一般的問答教學,我反而提問「你覺得哪裡不好聽」或是「哪裡怪怪的」,同學們總是說不上來,大概…就是一種「感覺」吧!叮〜這種「感覺」正是你的學習絆腳石,因為對自己發音語調沒信心,所以變得不敢開口,又或者總是羨慕別人天生聲音很好聽,於是在學習過程中,心裡總是不斷掙扎不斷質疑自我,怎麼練好像都一般般,乾脆跳船(放棄)算了。

這也讓我想起這陣子遭酸民攻擊事件,若一昧追求別人認同,當無法得到正面回饋時,真正擊敗你的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本身,自己無法肯定自己,做自己心中的酸民,那又怎麼有辦法在這條道路上持之以恆呢?透過不斷嘗試、磨練自我分析判斷的能力,加上跌倒再站起的勇氣,相信自己有能力做自己的神隊友!

有了這番信念後,更需要的是累積大量數據,優化你的表達判斷力

多年前我到紐約進修,為了訓練自己的口語能力,每天都會盡量開口與人對話。某天我看到一位街友,閒聊過程中,得知他從小和家人走散,一個人到處流浪,他告訴我 ‘I didn’t go to school. I can’t read. I chose to be here.’ 那時聽完我整個人驚訝到不行!讓人驚訝的並不是他的遭遇,而是他說的每句話文法都正確,但…他不是沒讀書嗎?卻能在講過去事情時用上 didn’t 和 chose(choose的過去式)這兩個字,詳問之下,只見街友一臉輕鬆回我「這一點也不難呀,我只是聽大家怎麼說就跟著這麼說」,原來他的表達能力是「聽來的」。想當然爾他並不會背什麼動詞三態,更不可能知道什麼叫作過去分詞,但他毫無雜念打開感官知覺,用眼睛、耳朵去看去聽,並從生活周遭中累積大量經驗,只要多聽多看多試著表達,當感官被強化訓練後,自然而然就可以說出任何對應情況該有的句子。

我自己也有類似經歷,文章《從多益400分到商務英語教師這條路,誰是我的老師?》中分享了在求學時期幫助我提升英文能力的是三本「書」,是「他們」奠立了我對英文的表達基礎,而我的口語啟蒙老師也不是「人」,而是美國HBO知名影集《慾望城市》。這些「老師」也從來不會告訴我正確的說法或是寫法,我能做的就是自己親身驗證,專注地看他們怎麼表達,然後仔細分析他們的語調和發音,多次模仿揣摩,歷經一番旅程後,我從英文很爛變成一個能輔導台灣人和外國人的商務溝通講師。

能一輩子陪在你身邊的,只有你自己!

人生這麼長,並非每個老師或貴人都能常伴君側,我們還是自己人生的導演。學習出發點以自己的判斷為主,跟閉著眼睛不假思索、凡事都得問別人是否正確的學習方法相比,訓練成果的「持久力」可是大大不同。但自我分析判斷力並非一時半刻就能訓練起來,必須透過儲備大量相關知識、訓練對資料的區分和取捨、學習模仿他人處理和推理的方式、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等方式長期練習,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商務英語口說實戰班》課程一開始,怕學員喪失感官能力,起初絕對不會劈哩啪啦講一大堆發音規則,而是要同學先專心練習模仿,強化自我表達方式,並且大量觀察,分析歸納在何種情境,就應該用哪種語調,就連訓練英聽能力,不需要以聽懂為目標,首要目標應為降低對英文聲音的排斥感。當大家先提升自己對英文聲音或表達的判斷力後,接著再把自己的想法提出討論,才能真正內化所學,逃離挫折困境,心中自然不會再「結一團」。

想深入了解更多職場焦慮解法,可以看看以下熱門文章壓壓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