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流利英文就等於說話高手?三招教你「說」出畫面臨場感,學習更有效!

有人常說,職場上能把事情做到位才是個人才,而把工作「做好」和「做完」有什麼區別?做完是只注重最終有沒有完成,至於做不做得好就另當別論。就拿料理的例子來說,將食材準備好,是否就能煮出一道好料理?相信有做菜經驗的人都會說「才沒那麼容易呢!」,因為備料只是基本功,但食材下鍋後才能見真章,食物只是熟了也不等於絕對好吃,能吃的料理跟米其林的料理還是有段差距的;那麼,換作「說英文」這事上,一個人若背了幾千個單字、文法觀念正確、發音也好聽,是否就等於「會說話的高手」?讓人對話起來感到舒服,同時也覺得專業描述非常清楚,一聽就覺得是個可靠的人?想當然,答案也是不一定。

一段不知所云的對話
就像形狀、色澤都合格的黑暗料理

A:Hi, how have you been recently?
B:I’ve been good, welcome to ADODO. I hope we’ll have a productive meeting today. How was your flight? 
A:Yes. my flight was delayed because of bad weather. By the way, it is really far from New York to Taipei. Do we have an agenda today?

在你繼續往下閱讀前,我們不妨再看一遍吧!這段對話有什麼問題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看單字是否拼對、文法有沒有錯,然而當時間再拉長一點,也有人會問:「 A 跟 B 問候 ‘How have you been recently?’,但 B 回答只有一句 ‘I’ve been good.’ 會不會太短?」又或者有人納悶「都是英文啊,覺得沒問題啊。」

好,那這次把對話翻成中文再看一次:

A:嗨!最近過得好嗎?
B:我最近還不錯,歡迎來到 ADODO 。希望我們今天開會很有成效。你的旅程還好嗎? 
A:是的,我的班機因為天氣差而耽誤。對了,從紐約到台北真的好遠喔。我們今天會議的大綱是?

聽出來了嗎?若親自模擬扮演 A 和 B 用中文對話一次,是不是覺得話都沒接上就跳新的句子了?這時再請大家猜猜看:

  1. 此時對話的兩人在哪裡?機場?會議室?展場?
  2. 兩人關係或角色是什麼?誰是地主?誰是客人?
  3. 各自對話邏輯是?

這個案例在口說課中曾向同學們詢問,許多同學看了好幾眼後,表示每一題的答案都是問號,從對話的脈落實在看不出個所以然。這時我會告訴他們,「是的,這個對話是拼湊出來的,就像在學校老師指派編輯對話的作業,於是我們就把課本能抄到的句子都貼上去,但全部塞完後對話究竟是否能落地,在實務上被應用則是個大問號。」至於能「落地」的對話是指什麼呢?

而一段落地的對話
則像色香味俱全的米其林料理

A:Hi, Mr. Smith!
B:Hi, John.
A:We often talk on the phone and so glad to finally meet you in person. 
B:Same here.
A:How was your flight?
B:Well, It’s fine. I’ve got a couple of tips to survive from long-haul travel.
A:Glad to hear that. So, shall we get down to business?

套用上述提到的問題,此時對話的 AB 兩人在哪裡? AB 兩人關係或角色是什麼?而對話邏輯又是什麼?

很多口說課的同學們這時就會說「因為都是 A 在引導對話,所以覺得地點應該是在 A 公司的會議室裡,而雙方早就認識彼此。至於對話邏輯則是先簡單閒聊後,很快就進入正事的討論。」因此整體推估下來,很像是 A 和國外同事 B 的對話情境,平常雙方都用電話聯絡或討論事項,等到前陣子疫情趨緩後, B 終於有機會來到台灣,(可能是 A 以外的人,把 B 從公司大廳引導到會議室),所以身處會議室的 A 就開場破冰,閒聊個一兩句就開始主導會議進行。

當然這不是唯一的答案,根據實務狀況還是會有不同的對話。就像見到面的破冰其實可以聊更久,又或者現場還有別的同事在,這時的 A 就要再多做介紹、自然也就會延伸出三方的對話等等。

如何說出一口山珍海味的英文

依據以上兩段對話的例子,不難發現,很多人學英文直覺就是花力氣背一堆單字片語,但對於這些字句會用在什麼對話情境,和誰對話或用怎樣的互動邏輯,大多是沒什麼概念。即使在校英文成績滿分、也拿到高分的語言證照,到了真要和外國人對話時,還是會緊張到說話結巴,腦袋空白不知道下一句要和對方說什麼,才發現平常背的那些根本派不上用場。

尷尬的是只背不會用的窘境,就像鬼魂一樣糾纏著我們,在後續的進修課程一樣讓人不得安寧。多年前我為了學習更多教學技巧,到某個單位上課當學生,當時一位外籍老師請同學針對課程主題分享個人想法,只見幾位比較活潑外向的同學輪流劈哩叭啦講了一堆話,撇開其他較安靜的同學沒有被鼓勵發言的問題,我觀察到老師時而抿嘴脣、時而歪頭摸下巴,在在顯示他聽不懂同學在講什麼,但尷尬的是他似乎不方便打斷同學。And guess what? 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老師離開教室,有發言的同學好像因為有練習到而一臉滿足樣、沒發言的同學則是默默離開。

然而我的學習訓練方式,是把同學分組練習編輯對話。一開始對於對話邏輯的思考脈落沒概念,就像一開始舉例的對話一樣,把課本上的句子東拼西湊,覺得作業交了任務就完成了,但這些對話,在實務上什麼時候用得到?從前的學習經驗,我們都很少思考英文在生活或工作崗位中究竟要用在哪以及怎麼用。倘若對話的內容無法在實務上應用,對大腦而言就是無意義的內容,自然無法讓所學進入長期記憶區,這也同時說明了為何很多人學了老半天、背了一堆東西,卻始終記不得。

備好食材後,先讓腦中浮現畫面感

到底該如何讓自己背的單字或片語在實務上用得到,而且還能像厲害的廚師,備好所有食材後,透過精心的佐料與火侯掌控,讓參與對話的人覺得我們言之有物、是個有料、有邏輯的說話高手呢?

由於我們並非母語人士,在開口說話或是練習對話編輯時,很難跟外國人一樣可以「直覺」反應對話內容,因此在還沒有實際上場對話之前,在課堂訓練或自學練習時,要有意識地創造對話的「既視感」。用白話文來說,在開口說英文前,我們的腦中要「先有畫面」,也就是說要能「預見」實際上對話現場大概的畫面。如此一來,才能事先做好準備,提早判斷和檢視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或方式,確保在上場後的表現可兼顧實用性或專業性等。

那麼「畫面感」具體而言指的是什麼?以下提供三個指標參考:

對話情境:所在地、正式程度、對話人數、對話時間、話題廣度和深度
雙方角色:身份、地位、關係
對話邏輯:small talk、破題、細節、結論、行動
在此,我截取同學在訓練前的作品,如下:

A:Good morning. This is Jimmy from the iRent company. I searched the internet and found that you can provide the electric motorcycle rental. Can I speak to the sales manager, please?
B:Good morning. Thank you for calling Gogoro. This is Elaine speaking, who is a sales manager. Can you fill me in with a bit more background to your company and what services you want?

根據上述的三個指標來思考,這段對話是否實用可落地?

很明顯地,這是一段「電話內容」; A 並沒有 Sales Manager 的電話,所以是打給總機,因此推估對話時間很短,目的是要租電動摩托車。但請大家回想,當我們「真的」打電話要去租車,對方電話接起來,是誰會先開口?估計應該是「總機」吧?而上述的對話,打電話的 A 卻先開口了,而且也沒有先確認是否打到對的地方,就迫不及待做自我介紹,並且描述自己為何打電話以及要找的人是業務經理。這時電話另一頭的人應該心想「呃…可以快點講完嗎?我不是負責的人…」。再來是 B 的回話,從內容上看起來就好像也沒聽到剛才 A 說的話,照常從頭開始打招呼、謝謝來電、自我介紹,然後就問對方的公司背景和需要的服務。

從實務上來說,電話中我們往往因為看不到對方,通常會習慣「一句來一句去」漸漸聚焦的對話模式;再者這段對話因為沒有注意到雙方的角色,在說話順序的安排、話題的廣度及深度,和實務也有所出入,更不用提像這樣的租賃作業在對話一開始,應該就是直接詢問服務,等到總機把電話轉到對的窗口後,才會在後續有更多細節的描述。

後續同學們根據三項指標「對話情境、雙方角色、對話邏輯」,重新思考對話的畫面感後,把對話修改為:

A:Good morning. Rent Car Fast. Joy speaking. How may I help you? (總機)
B:Hi, I’d like to ask about your business car rental programs.(打電話詢問服務的人) 
A:Sure. Please hold while I transfer your call.(總機)

將兩個段落對照(參考下圖)後,後來的對話是不是更有「畫面感」呢?若能讓你想到上次打電話訂餐廳或問服務的經驗,那麼這裡的練習內容就能真正用在實務上,也因為用得到,就能存到長期記憶區,需要時自然就能輕易脫口而出囉。

創造英文的畫面感,三招教你「說」出感染力

為了要讓我們辛苦所學,能夠在未來落地使用,不管是在簡報、社交、會議、談判、電話等各式職場表達情境中,開口前都建議要先想好「對話情境、雙方角色、對話邏輯」;畢竟出社會的我們說的英文和在學校要負的責任不同,我們怎麼說以及說什麼,都會在別人心中留下無形的分數,一般上班族亦或是菁英界的翹楚,開口就見真章囉!《商務英語口說實戰班》中有更多的職場英文口說技巧,讓喬伊助你打開精英的大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購物車